然而,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累计超过50万辆的规划的刺激下,锂电池产业可能掀起又一轮的投资高潮。
价格不断下滑导致国内锂电产业大面积亏损
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的售价进入了一个下滑的通道,三大细分市场的电池售价2012年均比2010年下降了一倍以上,降幅很大。另外,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锂电企业普遍缺乏规模优势,且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恐较难改变。在规模效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全行业亏损,动力电池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洗牌。2012年,著名的美国电池公司A123破产重组,由万向集团收购。天津力神是迄今国内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五,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净利润1.2亿元,今年前7个月实现营业收入15.61亿元,但是净利润却亏损9566.68万元。
知识产权瓶颈和技术风险
锂电池材料具有较高的专利壁垒,在锂电核心材料领域,隔膜、正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技术领先的日、韩企业手中,我国如此庞大的锂电池产业,却面临极大的材料专利纠纷,这也成为悬在中国锂电池行业头顶的利剑。
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的推广,将为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两种主流产品带来快速的市场需求增长。但未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究竟由谁主导,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由于目前锂电池核心材料仍处于研发阶段,离大规模成熟应用于电动汽车仍有一定距离,国内企业仍需要持续研发,改进工艺,以满足电动汽车对材料的更高要求。“技术路线一直在变化中,还是要给市场充足的时间去检验。”而且新的技术的出现,可能给已经有的产业带来灭顶之灾。例如:出于安全性的原因,液态电解液被替代的趋势是必然的,电池下一代技术在固态电解液,如果取得突破,也就不再需要隔膜,现有电解液厂和隔膜厂可能就不存在了。当前锂电行业主要受制于发展模式不清、标准制定不明、技术路线不确定三大因素。锂电池确实迎来了全面的发展机遇,但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寻求平稳发展,切忌那种大跃进式的浮躁和虚假。我国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经历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实现产品的成熟稳定。
产业发展需要政策推动但最终要靠市场决定
为了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各国都在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累计推广示范车辆为2.7万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为2.3万辆,私人购车仅4400辆。与政策层面设想的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50万辆的目标差距甚远。相较之下,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美国政府,虽然同样面临百万辆计划的落空,但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启动明显好于中国。值得注意的是,美、日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为私人用户购买。美国能源部最近估计,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若想和燃气驱动汽车竞争,那么电池的价格要降低50%-80%。我国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在纯电动汽车上逐年减少,显示了政府倒逼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决心。
新能源汽车发展依赖政府补贴不是长久之计,目前来看,锂离子电池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大规模市场化的程度。近几年来锂电池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未来五年内难以看到市场化的前景。而微小型电动车是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实现盈利并反哺科研,但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并不认可。2013年初,郭孔辉等7位院士曾联合建议,以微小型电动车为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口,给予最高车速80km/h,续航里程80km以下的电动车以新能源汽车的资质,建议准许登记牌照及上路。期望打破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贴范围内的电动车大多未获市场认可,而市场认可的低速电动车又不能获得支持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