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就覆盖走上了我国各大城市的街头,摩拜单车、OFO、永安行,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成了街头巷尾一道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它们所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变得更加严峻的市容难题。
自行车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曾经一度濒临崩溃,然而随着信息共享技术的进步,共享单车的出现弥补了因为都市化而导致的污染盲区,让自行车这一夕阳产业重新火了起来。
对社会,自行车出行回潮,为城市低碳环保出了一把力;对企业,自行车生产商有了新的创收途径;对用户,随骑随停、低廉甚至免费的骑行体验让人大感方便;同时,大量单车投放对运维、车辆维修人员的渴求,也为不少待业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共享单车可以说“不火没天理”。
众所周知,经过30年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了顽疾,路越修越宽,越宽越堵,规划者也知道道路建设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由此延伸出来的停车难,空气污染问题,全世界好像都没有解决办法。以地铁和公交车(专用道)为代表的公交系统成了各大城市默认的解决方案,但公交系统建设周期长,费用高昂,而且不可能完全覆盖城市。这时就是共享单车出场的场合了,共享单车让从办公室到地铁,从地铁到居家的30分钟的步行里程,变成了三到十分钟的运动之旅。
据《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投放量超200万辆,但2017年一年投放总量将接近2000万辆,业内人士表示,来自共享单车厂商的产能需求甚至有可能突破3000万辆,而以往中国自行车年产量中投向国内市场的仅有2500万辆。(新能源纵横)
有优点,自然就有不足,共享单车的停放便利,反过来看就是乱停乱放,影响市容;统一的规格反过来说就是容易产生因为个体差异而导致的车辆损毁,进而影响行车者的安全....种种问题的暴露,都在说明着一个事实:共享单车制度,还不够成熟。
一个制度变成熟需要很多时间,但有些方法,可以弥补共享单车的不成熟,那就是把共享单车投放至旅游城市内。对于游客来说,它比公共自行车更方便,一不用到现场办卡和退卡,在陌生的城市,找个办卡点还是比较麻烦的;二不用定点借还,随借随还是区别于公共自行车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标榜着古文化的古城区内,骑车大街小巷的游玩,既减少了污染,又能更全面的了解古城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它所暴露的这些缺点在旅游城市内都不再是缺点,旅游城市统一设置的休息处就是最便利的停放点,有限的旅游资源决定了共享单车不再可能随处乱停;损毁的车辆很快就会被比正常城市巡逻频率高得多的旅游区巡逻人员收回,不再存在影响市容的问题。所以,投放共享单车,对旅游城市来说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