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电源门户网首页 | 设本页为首页 | 行业动态 | 搜索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亟需解决的痛点

2017年05月03日 03:39

动力电池生产自动化水平低

国内动力电池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没有完全成熟,特别是电池模组的关键生产工艺设计不成熟,验证不够充分,一次通过率低,且较难实现在线自动测试及品质追踪。因此,动力电池系统生产仍以半自动化为主,仅有少数电池厂商实现了动力电池模块或模组的自动化生产。

跨产业及产业内协作不给力

在动力电池产业的一些特定环节,跨产业、跨领域协作十分迫切。以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为例,梯次利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产业,包括从动力电池的生产到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再到电力、储能,以及电动自行车、汽车等领域,最后到材料的回收。所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要相关的产业和领域之间的合作。其二,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内部不同类型参与主体和企业之间的协助也存在不足。

近两年,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但最终一定会落到产品质量和性价比的较量上,“中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被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提及。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为了追求产能而盲目扩产,也让整个行业有了“野蛮生长”的苗头。如何破局这一产业难题,更多的动力电池企业选择了智能制造这一突破口。倒逼着动力电池企业要以汽车安全性的提升等现实情况等对整线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能够灵活地适时做出调整。

在产品质量能保证的前提下,能够做到性价比最高。这反映在动力电池设备上,就要求企业的智能制造技术更加多元、更加高效。现在很多企业的智能设备最多只能做到数据追溯,而没有数据管理分析,更谈不上数据挖掘。所以动力电池企业一定要把数据分析做起来,否则出了问题企业无法快速解决,同时也不利于企业长远竞争力的保持。

要摆脱目前动力电池产能“野蛮生长”的现状,需要由各个企业从“百家争鸣”的状态里,走出适合提升企业自身发展的智能制造水平的技术路线,并最终带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动力电池企业要在国家相关部门规范生产设计性能标准的前提下,回归到提升产品质量的初心,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消费日报网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当前页:2/2
网站简介关于我们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中国电源门户网站 ©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
京ICP备1000861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