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后,我们又将迎来一款新造车产品。
威马汽车在3月14日对外宣布,其位于浙江温州的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生产线已全面贯通,首款量产车EX5将于本月28日下线,并确定于下半年全面交付。至于业界关注的焦点:整车生产资质,威马表示不用担心。该公司早在今年1月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沈阳思博智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0%收购了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顺便”将其生产资质转移至威马温州工厂。
就新能源汽车生产这件事而言,“财大气粗”的威马这笔交易可以说完全赢回了票价。亿欧汽车在工信部1月16日公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04批)中发现,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名字直接变成了“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
为顺利挤进新能源车市,威马如今的“曲线救国”也称得上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要知道,对于单独成立新能源项目公司的企业而言,目前只有16家取得了获得了发改委新能源项目审批,也就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这其中仅有5家车企的产品上了工信部推荐目录,其余玩家仍在申请途中摸爬滚打。亿欧汽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获得“准生证”的车企名单及其最新进展,同时对那5家拥有车辆销售资格的“幸运儿”进行了盘点,供业内人士参考:
从上表不难看出,除了来自传统车企的“龙头”外,许多具有“供应商”、“商用车”、“合资”等背景的选手同样加入了新能源市场的罗盘当中。在此之中,已有部分企业凭借成熟产品布局的先发优势搭上了“快车”:
北汽新能源
作为第一家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的新能源车企,北汽新能源近年来收到了不少“小红花”。公司官网信息显示,2013年—2016年,北汽新能源连续四年蝉联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冠军。2017年,北汽新能源的纯电动乘用车销售超过10万辆,同比增长98%。东兴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中预测,2017年—2019年,北汽新能源的营业收入将会实现30%、66%、56%的增长。
在新能源市场中如此优异的成绩让这家公司信心倍增,甚至提前开始了独立上市“倒计时”。据报道,近日,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完成了对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93%股份的收购,成为北汽新能源股东之一。在北汽新能源为准备上市东奔西走时,戴姆勒为其注入了一针鸡血。
事实上,北汽新能源是我国率先宣布A股上市计划的新能源整车企业,这家公司近年来加大马力奔波极大程度上彰显着野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第一股”的帽子,北汽新能源要定了。
奇瑞新能源
在上述诸多新能源车企中,奇瑞新能源或许是最先在产品层面排兵布阵的选手。尚未获得新能源牌照之前,这家公司就“心急”地依仗母公司生产资质相继推出了两款纯电动车型。在后续产品规划方面,奇瑞新能源也力图对电动SUV市场进行入侵。
意识到了占领产品先发优势的重要性后,奇瑞新能源将在3月底正式上市首款纯电动SUV瑞虎3xe。该公司为这款车的续驶里程打出了“秒杀特斯拉”的口号。相比其他自主车企而言,奇瑞新能源的产品覆盖面相当广。随着车型序列的日益丰富,这家要走“实力路线”的新能源车企时刻聚焦于自身市场竞争力。
在2018年这个新能源产品大年中,直面互联网造车势力的竞争,奇瑞新能源或许已经做好准备成为排头兵。作为一家专注微型电动车的企业,知豆的“身世之谜”一度在坊间盛传。2015年1月,新大洋与吉利宣布成立合资公司,首款车型知豆“D1”在吉利兰州基地下线。在此期间,知豆凭借吉利的经济基础与品牌效应,迅速进入民众及风投的视线。一年半之后,双方却劳燕分飞:知豆的东家由吉利汽车转为吉利控股。
有人猜测称,为了让知豆汽车独立自主地参与新能源市场竞争,单独申请独立的国家牌照,吉利汽车“贴心”地出售了知豆汽车股份。独立后的知豆“争气”地通过了发改委新能源项目审批,同时打破了此前仅有10家牌照的传闻。
现阶段,在微型电动车市场,知豆汽车的市场可以说已经打开。在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排行榜中,这家业务垂直的车企凭借D2车型位列第二。目前而言,知豆的直接竞争对手尚未出现。
万向集团
2016年底,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为主的万向集团成为第六家获得了发改委新能源项目审批的企业,这也标志着该公司正式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整车制造商。虽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未能亲眼看到旗下电动汽车产品下线,但此前一直声称不会贸然进军整车制造领域的中国汽车零部件领军大佬——万向,在低调14年后,终于亮出了自己的“肌肉”与诚意:端出第一轮27.5亿元的造车基金,以及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规划基地。
单从第一轮造车资金规模来看,鲁冠球为造车这件事准备的恐怕远不止100亿元。现阶段,万向集团通过海外并购车企等手段,以此获取新能源电池生产技术以及整车生产技术。关于未来万向的造车时间表,我们拭目以待。
前途汽车
作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前途汽车在创建之初就已在汽车领域已有多年技术积累。也许正因如此,与如今活在风口浪尖上的其他新造车势力相比,拥有传统汽车背景的前途汽车便显得相对低调。
有别于其他新能源选手,前途在产品层面更加注重车辆的轻量化、电池性能等涉及车辆本身性能的技术领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今年3月5日,赣锋锂业决定对前途汽车进行1亿元的可转债投资,期限一年。众所周知,动力电池可以说是电动汽车的命脉,而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便在于锂矿石。
有了矿企的加持,前途汽车在锂矿生产、动力电池生产、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全产业链中行动也能更加自如。首款产品便瞄准电动超跑这一极小众的市场,“技术控”出身的前途如今是否有能力剑指百年豪华品牌?
江淮大众
作为一个合资品牌,江淮大众此前承诺的首款纯电动SUV近日正式曝光。然而,这款新车却被业界质疑“诚意不足”。据悉,此次双方采用了全新的品牌名称“思皓”,并以新的品牌logo取代了大众原有的VW标志。这样一台小型纯电动SUV也因其酷似江淮IEV7S的外观,被戏称为“换标的江淮”。
这家由江淮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创立伊始,便引起广泛热议,其中自然少不了用户对其首款亮相产品的期待。如今车辆谍照终于出现在众人眼前,看起来却更像是一个为在“双积分”政策面前敷衍了事的回应。基于大众原先广泛的“群众基础”,“雷声大雨点小”的江淮大众恐怕并没有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好印象。
除了大众这个“洋”靠山之外,江淮另一头还忙着为蔚来汽车做代工。甚至在这家“中国特斯拉”首款量产车型ES8的上市发布仪式现场,便有记者抛出疑问:“江淮生产蔚来的车,会不会被大众抢走产能?”似乎生怕被追问“made in 江淮”对于整车质量的影响,蔚来方面在体验中心的展车已经“抠”掉了“江淮蔚来”的标识。
现阶段的江淮可谓“在夹缝中生存”:占业务较大比例的合资产品还没做到令消费者满意,这边“兼职”做代工还屡次被质疑质量问题。即便拿到了新能源汽车“准生证”,这个合资品牌前路仍旧十分漫长。
资质发放仍处冻结期
事实上,在上述16家车企中,目前真正获得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生产资质的也只有北汽新能源,其余15家目前仅获得了发改委核准,称不上是完全取得生产资质。对于车企而言,就算获得了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生产资质,也只是拿到了一张门票。要想真正进入消费市场,还得有能耐让自家产品登上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分析上述5家产品进入工信部目录的企业,可以发现其此前均具有一定的传统车企背景。对于这种现象,亿欧汽车采访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深媒体人、中国汽车报记者万仁美,他分析认为,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并进入工信部目录并非难事。“但对于前途、敏安等真正意义上的新造车势力而言,产品能否进入目录则是最大的门槛。”
据了解,“生产一致性”是产品能否符合“目录”要求的重中之重。万仁美表示,无论通过发改委新能源项目审批的样车再完美,最终需要检验的还是量产车型的品质。工信部新能源产品推荐目录考察的核心是车企关于技术控制、成本控制的能力。“说实话,样车通过项目审批这件事,有钱就能办到。”
由此,为把控产品品质,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已暂时停止发放,但其中却出了“岔子”。在暂停审批7个月后,市场上又突然出现了第16家获得发改委审批的企业——昌河铃木。这一消息一度让新能源市场陷入“空欢喜”:资质审批是否真的再次开启了?
综合以上两表信息,早在2017年昌河铃木便有车型进入产品推荐目录,却在2018年1月才正式通过新能源项目审批。细究其资质办理结果公示可以发现,虽然项目目录显示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汽车企业跨类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但该项目与新建资质并无实质关联,因为涉及合资企业,须由发改委审批。但由于目前发改委下只有新建这一个事项,所以只能暂放到该事项下收文进行办理。
简单来说,昌河铃木手里这张“准生证”,只是发改委颁发的一顶“无处安放”的帽子。作为一家合资公司,要想独立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昌河铃木并没有捷径可走。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仍旧停留在“生产资质审批暂停发放”阶段。
话说到底,一切竞争还是要回到“产品”的原点。某专家曾说:“现阶段,只能判断一家造车企业会不会死。只有等产品上市后,才能判断谁能够真正活下去。”
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