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胖兔哥给大家介绍了马自达正在研究的一项“黑科技”——“要开发让老年人能永远安心驾驶的自动驾驶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病理语言分析学进行感情分析的原理,用座椅和方向盘内嵌入的传感器、摄像头和麦克风来掌握驾驶员的心理、身体状态,进而研发出能够应对驾驶员的身体情况的变化和操作失误等,让驾驶员可以安心享受驾乘乐趣的汽车。
这样的自动驾驶汽车有什么好处呢?这意味着“MT车的完全线控化”,可以称之为终极跑车的贴近人类感受的汽车。也就是能够根据驾驶员的喜好和目的改变响应性,灵活、细腻地进行操作的汽车。
刚开始呢,胖兔哥觉得这只是特立独行的马自达想要避免被大型车企兼并的异想天开,孰料,最近“脑控”/意念控制突然在日本火了起来。
单身汪的福音:让汽车能和你“耍贫”
“随着AI的大幅进步,数据利用的研发速度已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希望通过采用AI,开发出可以带着爱意与人们一起生活、共同创造生活的汽车”。
在7月21日举行的一次活动上,热衷于“黑科技”的本田技术研究所社长松本宜之透露道,本田和软银将合作开展人工智能(AI)方面的研发,目标是开发出能使汽车推断出驾驶员的感情并带着感情与驾驶员对话的系统。
怎么让汽车了解驾驶员的情感呢?
据介绍,两家公司将在共同研究中,利用与驾驶员的对话语音以及汽车等拥有的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的信息,使汽车能够推断出驾驶员的感情,并带着感情与驾驶员对话。目的是,通过让汽车与驾驶员分享各种经历一起成长,让驾驶员觉得汽车已成为其伙伴,对汽车更加珍爱。
使汽车拥有感情的关键技术是软银集团旗下的cocoro SB公司开发的AI技术“感情引擎”。软银机器人公司的人型机器人“Pepper”配备了该技术,可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和网络上的信息等,生成“喜欢”、“开心”、“不安”等虚拟感情。
软银集团社长孙正义(就是最近让阿里巴巴莫名“躺枪”的那位)表示,“Pepper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机器人的特点就是有感情”。他还强调了感情的重要性,“(随着AI开发的进步),可能会出现一些没有感情、只追求生产效率的机器人。这是很可怕的。与此相比,拥有温暖的心、能为人着想的机器人更难能可贵”。
据松本宜之说,他是1年前从软银听说了感情AI。现在正在推进开发,并已试制出初期的合作开发系统。松本介绍说,“我前些日子开着配备了尚处于(研发)初期阶段的系统的车,在京都的公路上兜了一圈,非常开心。感觉一个人开车也不会寂寞”。
除了与软银合作研究之外,本田自己也在加快AI开发步伐。作为AI研发基地,本田将在东京赤坂新设“Honda技术革新研究所Tokyo”。该研发基地将于2016年9月在赤坂商务大厦内成立。
“本田与软银的共同研究成果不仅将安装到汽车上,还将安装到摩托车、通用产品(农业机械等)、机器人及飞机上……”松本宜之预言。
智能汽车不想说话,朝你扔来一串“脑电波”
用意念力移动物体、读懂他人心思的“读心术”,这些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能力,正逐渐被(脑洞大开的日本)人类获得。开辟出这一道路的,就是近年来快速进步的脑电波分析技术。
人脑内有无数微弱的电信号源源不断地流向各个方向。将这种电流用电极记录下来就是脑电波,脑电波可根据频率分成四大类,分别是睡眠时出现的“δ波”(0.4~4Hz)、心绪极为平静时出现的“θ波”(4~6Hz)、身体放松时出现的“α波”(7~14Hz)和脑部处于活跃状态时出现的“β波”(14~26Hz)。
当人类专注于某件事情,或者对某事很感兴趣以及感到紧张时,出现的脑电波由多个频带组成。将脑电波图形化,可细致地判断人的精神状态,并将结果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及企业活动,相关研究正在稳步推进。
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是“动作辅助”。由测得的脑电波的特征,来判断用户想做什么,并按照此意图操作设备。这种技术也被称为“BMI”(Brain Machine Interface,脑机接口)——是不是想起凌波零了?
刚开始呢,包括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简称ATR)在内的研究机构是打算利用这种原理辅助残障人士的动作。
利用BMI只要“想”,就能打开电视机或空调等家电的电源,甚至能操控轮椅到达想去的地方。据ATR动态脑成像研究室室长须山敬之解释说,这实际上是用户佩戴了能检测脑电波以及在脑部血液中流动的血红蛋白量等的头盔式传感器之后,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会以无线方式发送给设置在BMI住宅内的服务器进行分析后,传达给相应控制装置实现的。
看起来很“初级”是不是?
仅拥有5名员工的Little Software经过三年探索,目前已经开发出通过脑波推断人类情绪的算法,开启“逆天”模式了。
Little Software对驾驶时产生的“平静”、“困倦”、“害怕”、“焦躁”、“舒适”、“疲劳”这六种主要情绪进行分析,就可以根据情绪来调整对汽车的控制。例如,推测驾驶员焦躁不安时,可以播放有助于舒缓情绪的音乐。目前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车实现之后,如果推测出驾驶员很疲劳,就可以切换为“自动驾驶模式”。
目前,要实时利用脑波来推测驾驶员的情绪,就必须在驾驶员头部佩戴脑波传感器。Little Software目前正在大力开发一项不使用脑波传感器、而是使用车载传感器来推测情绪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将通过脑波推测的情绪结果与其他车载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进行比对。比如,让车内摄像头测量的视线方向、表情、使用压力传感器等的驾驶员的身体动作等与基于脑波传感器的6种情绪发生关联。如果能够查明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表情等与通过脑波测量的情绪之间的关系,那么不使用脑波传感器,也能实时推测出驾驶员的情绪。
Little Software此前一直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掌握驾驶员的情绪,但随着日本大多数汽车厂商开始对这一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数家车厂(可以相信其中包括马自达)开始与之合作,其精准度有望得到快速提高。
Little Software创始人之一、CTO(最高技术官)川原达夫相信,利用脑电波“控制”汽车已经不再是梦。
不会学习的汽车不是好司机
今年7月13日,日产公布了自动驾驶技术“ProPILOT”,部分日本媒体也进行了体验,该技术该技术可在汽车专用道路的单一车道上进行自动驾驶。首先将配备在8月下旬上市的新款MPV“赛瑞纳”(Serena)。
与本田的“大白”、马自达的“脑控”相比,日产的ProPILOT初看看起来有些没啥噱头,按照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定义,它只能算“2级”自动驾驶技术——即加减速及转向控制主要由系统负责,而汽车周围的监控等其他工作则主要由驾驶员负责。
不过,日产汽车公司常务执行董事安德光郎在8月1日于东京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ProPILOT目前的确只能算是“由驾驶员负责操作的驾驶辅助系统”,但其精髓在于——ProPILOT会“学习驾驶员的个人习惯,实现在设定范围内反映个人习惯的行驶”。
实际上,“深度学习技术”已经成为主机厂及大型零部件厂商关注的焦点。
对了,顺便科普一下深度学习:
汽车通过深度学习提高形状识别能力的处理过程与孩童的学习相似。婴儿通过身边的人经常传授来学习其感知到的物体的颜色、形状及名称等。作为物体边缘的脊线对于识别物体的不同形状以及具有意义的形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消防车虽然采用红色的特定形状,但婴儿不会感觉出卡车与消防车有什么区别。而进入幼儿期后,随着对卡车种类的学习,孩子就能区别这些车辆了。
丰田BR先进智能化驾驶辅助开发室室长鲤渊健去年曾披露,目前其自动驾驶车已经达到从高速公路入口到出口可自动变道或超车行驶的水平,而这正得益于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丰田能够让自动驾驶车学习环状交叉路口的大量行驶场景图像之后,其推断精度显著提高。
而英伟达(NVIDIA)今年年初也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平台“DRIVE PX 2”。利用深度学习,该系统可以发现过去难以预测的路面破损以及不规范驾驶的车辆,在施工现场等场景,也可以看清周围的情况。而且,在雨、雪、雾等天气条件恶劣,以及日出、日落、阴暗处等光线条件较差的时候也同样有效。
早懂车了解到,沃尔沃对DRIVE PX 2“一见钟情”,在该公司正在开展自动驾驶汽车实验项目“Drive Me”中,搭载DRIVE PX 2的100辆新XC90将作为原型试验车,在其瑞典总部开展公路验证实验。
而在关注自动驾驶、并且不准备在动力性方面“妥协”的奥迪同样精于此道。
奥迪于2015年1月从美国硅谷到拉斯维加斯进行了自动驾驶长测。在此次自动驾驶实证实验中,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形状识别能力十分有效。
奥迪汽车表示,汽车要想自动驾驶,就必须具备与人类一样的形状识别能力,从而掌握周围的情况。据介绍,该公司与英伟达(NVIDIA)等供应商合作,开发了可模拟人脑处理新信息方法的车载计算机。
不久前,早懂车胖兔哥有幸在奥迪总部体验了这辆A7原型试验车,该车不仅可以实现高速自动驾驶,当出现容易导致事故的危险时,系统还能及时掌握情况,发出与该情况相应的指令,直至车辆做出躲避动作,瞬间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
关于这次深度体验,早懂车胖兔哥会找机会继续给大家分享,欢迎关注哈!
尾声: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关注智能汽车呢?不仅仅是“脑洞”太开。日本调查公司富士CHIMERA经过调研认为,配备自动驾驶系统(包含在限定条件下的自动行驶)的车辆到2030年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这么诱人的市场,怎么能不提前抢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