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设本页为首页 | 焦点新闻 |搜索
精彩图片展示

指导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主办单位

中国电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中国电源工业协会
中国电子商会电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北京电源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储能电源系统行业委员会
全国锂离子电池系统标准起草工作组

支持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防务公司
中国兵器规划研究院电源研究所

承办单位

北京电源行业协会
北京中电源会展服务中心

宣传媒体

《中国电源博览》杂志
《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杂志
中国电源门户网
www.cpsa.com.cn
www.chinaups.com

您的位置: 首页 >焦点新闻
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促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中共玉林市委常委、玉林军分区司令员 徐和祥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七大为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促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一、把握时代特征,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理念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首先,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目标,必须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其次,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推进军事变革的内在要求。国防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尤其是当前我军正在积极推进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再次,我军作战准备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军队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力度,着力解决制约作战能力提升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全面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另外,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现代战争突发性强、作战周期短、消耗量大、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战争潜力转化为作战实力。只有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牢固树立军民融合的思想,加快动员能力建设,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完善制度机制,营造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良好环境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大战略、大课题,内容广泛,涉及军地双方,抓落实难度大。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机制,使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一)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要坚持落实双重领导、双向兼职、党委议军、现场办公、国动委协调等党管武装有关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要结合形势任务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纳入党政部门工作职责、纳入党政领导任期目标,纳入立法普法计划,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体系,把专武干部纳入党政干部管理培训范畴,把民兵基层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和组织建设体系,做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统一筹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要健全检查督导和考评机制,把抓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任职谈话、述职、质询、问责等制度,加强军地联合督查,推动责任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严格按照“党委管武装、政府办武装、军事机关干武装”要求搞好分工协作,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党委管武装就是把方向、抓大事、解难题、谋发展;政府办武装就是按照《宪法》、《国防法》、《兵役法》等法规规定的职能与职责,依法办武装,规范搞建设;军事机关干武装就是按照上级领导机关指示和同级党委、政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工作落实。各级要根据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加大党管武装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抓武装工作的职能与职责、要求与标准、目标与任务。还要出台《企业武装工作办法》、《街道、开发区、企业事业单位人民武装部机构设置和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管理规定》等法规,弥补现有武装工作法规的不足,为开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要以政策法规明确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专武干部和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征兵、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维护军事设施和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民兵武器装备维修保养等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经常性工作经费,每年纳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对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军事活动、各种演习演练和履行急难险重任务等专项经费,应由军事机关根据上级部署的任务及时提出需求,经有关部门论证后由党委议军会决定,做到正常工作经费有预算,主要建设经费有安排,重大任务经费有保障,确保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整合资源优势,增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效益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具有军民一体的双重属性,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必须着眼两者性质任务的双重性,实现务军与为民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军地双方的优势,注重整合资源、力量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

一方面,要借助地方改革发展成果,为军所用、以民养兵、用生产力为战斗力插上腾飞之翼。

(一)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优势,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国防动员系统在制订发展规划时,要主动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力求使国防动员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规划布局的协调性、建设进程的同步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国民经济军民兼容水平。

(二)借助地方科技资源优势,把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科技意识、系统意识和融合意识,按照需求牵动、技术推动、建用互动、军地联动的思路,把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融入地方科技发展全局。依托军队指挥通信网和地方各级政务信息网,逐步建立起集动员潜力、动员方案、辅助决策于一体的国防动员指挥管理体系;依托地方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对国防动员信息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加大国防动员建设的科技含量;拓展民用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利用民营企业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军民一体的国防动员科研产生体系,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三)利用地方科技人才优势,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专业队伍纳入地方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第一资源。要深入搞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人才队伍潜力调查,充分借助地方科技信息人才数量多、专业全、分布广的优势,有计划地把地方院校和高新企业的技术骨干充实到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队伍,提高编组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对口率;对任务急需而又无法编入的特殊人才,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采取聘用、咨询、协作等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服务。要把军民通用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出一条“开放式培养、合作式开发”育才路子,切实形成军地人才培养兼容机制。

(四)发挥地方基础设施优势,把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地方基本建设体系。在重要民用设施中贯彻国防需求,是提高国防战备水平和平战转换能力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时期,涉及重大项目多、范围广、国防动员系统要抓住机遇搞好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根据国防动员的职能任务,在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建设中,及时提出军事运输需求;在重要交通枢纽、大型水利、电力工程等建设中,抓好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在广电、通信系统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信息动员需要;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统筹推进民防事业发展,谋求经济效益与人防建设效益双丰收。

(五)借助地方社会化保障优势,把国防动员保障纳入地方社会服务保障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防动员建设任务越来越重,对社会保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要打破军地、部门之间的局限,改变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国防动员物资、装备、交通、生活、医疗等保障任务。要顺应社会化保障发展潮流,加快国防动员社会化保障进程,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来承担的国防动员职能交给社会,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保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国防动员保障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发扬民兵预备役队伍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为民造福、以军带民、用战斗力为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切实实现提高战斗力和发展发生力的“双赢”。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要高度重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的作用,为他们参加“三个文明”建设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图片新闻
研讨会/展示会开幕式工信部军民结合司曹司长参观展台总装备部杨裕生院士参观展台总装备部炮兵研究所参观展台总后勤部李克让少将参观展台 总后李克让少将与军民司领导协会领技术交流研讨会
军民两用技术交流研讨会隆重召开军民两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工信部军民司牟宗庆处长 海军总装备部空军总装备部总装备部总装备部炮兵研究所
组委会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7层1723-1737室 邮编:100050
办公室电话:010-83526510 邮箱:xiehui@cpsa.com.cn
会展部电话:010-63583380 邮箱:huiyuan@cpsa.com.cn
广告部电话:010-63531554 63527442 邮箱:ad@cpsa.com.cn
网络部电话:010-83520995 邮箱:liuwei@cpsa.com.cn
传   真:010-83557648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 京ICP备10008610号